Roes薇 10:07:39
我國氟化工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完整的產品鏈,擁有了合理的產業結構及世界最大的氟化工園區——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氟化工行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1000多家企業、總年產能超過500萬噸、年銷售額超過600億元的規模,產能和消費量占全球50%以上,已成為繼北美、歐洲、日本之后的氟化工生產、消費大國。
?
我國氟化工的萌芽是由鋁工業帶動,從無機氟化鹽開始。1954年3月,我國第一個氟化鹽車間在撫順鋁廠建成投產,是我國氟化工的發端。與此同時,位于上海的北洋機器廠和鴻源化學廠開始試制無水氟化氫和氟制冷劑一氟二氯甲烷(R11)、二氟二氯甲烷(R12),1956年投產后,為后續氟化工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
1963年國內生產氟化氫的第一臺直徑500mm、長3m的反應轉爐試制成功后,使得氟制冷劑的合成技術有了根本的改進,至此,氟制冷劑生產路線基本形成,為國內氟工業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1964年,國內第一套30噸/年聚四氟乙烯(PTFE)裝置于上海合成橡膠研究所建設完成,并順利試產出懸浮法PTFE樹脂,之后又試產出分散法PTFE樹脂,1965年經化工部鑒定后正式投產。這一裝置的建成和試產成功是我國發展氟化工歷史上第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PTFE樹脂的歷史。
改革開放后,我國氟化工從“跟跑”逐漸進入“并跑”階段,各類氟化工產品生產技術都取得了進步,氟化工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也隨之提高。
上海合成橡膠研究所開發了按門尼黏度高低和生膠加工性能差異劃分的近十個不同品級,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氟橡膠產品系列,奠定了合成橡膠所有機氟材料技術開發的基礎。1984年原化工部第六設計院與上海市有機氟材料研究所共同開發的千噸級水蒸汽稀釋裂解生產PTFE技術,是這一時期氟化工發展的重要標志。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江蘇、浙江等地多家民營企業開始進入生產氟制冷劑、含氟芳香族中間體的行列,并逐漸成為這些領域的主力軍,與此同時,一批氟化工新技術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來,我國氟化工行業也開始了向高端氟產品的研究。影響較大的有氯堿工業用全氟離子交換膜、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氟樹脂F40等,還開始了全氯氟烴(CFCs)和Halons替代品的探索性研究。
上世紀90年代,隨著制冷、化工材料等行業快速發展,我國氟化工由以軍工配套為主轉向以民用市場為主,由以往的技術引進為主轉為自主開發和技術引進相結合。此外,由于《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的制定,國際氟化工企業對部分氟化工產品的生產技術封鎖有了松動,以PTFE為主要標志的氟聚合物規?;a裝置逐步在全國各地建成和擴產。
這一時期,我國含氟精細化學品研究異?;钴S,開發出了包括藥物和農用化學品的含氟中間體、含氟表面活性劑在內的百余種含氟精細化學品。
進入21世紀,我國氟化工進入了“領跑”階段。生產技術水平快速提升,聚合物工藝和工程放大技術有了新的突破。國內出現了山東東岳、四川晨光、上海三愛富、江蘇梅蘭和浙江巨化等主要PTFE生產企業,使我國成為全球PTFE第一生產大國。與此同時,氟橡膠裝置也得到快速的擴張,粉末氟橡膠、低門尼黏度氟橡膠、高速擠出級F46樹脂、電池粘結劑用聚偏氟乙烯(PVDF)等新產品逐步推出。氟樹脂和氟橡膠規模的擴大,使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氟聚合物生產和消費大國。國外氟化工企業紛紛在國內建廠或者加快合資步伐。
但國內氟化工企業也意識到,隨著中國高品位螢石資源逐漸減少,開發利用低品位含氟資源,發展氟資源循環經濟勢在必行。自2002年起,多氟多公司、浙江漢盛氟化學有限公司、貴州甕福藍天化工等企業相繼開始利用低品位螢石或副產氟資源制備無水氟化氫(AHF),實現資源綜合利用。
70年以來,氟化工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的同時,各地氟化工園區建設也如火如荼,全國形成了十幾個以氟化工為主的經濟開發基地或園區。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江蘇常熟海虞鎮的國際氟化工園區,集聚了上海三愛富新材料股份公司、大金氟化工(中國)有限公司、阿科瑪(常熟)氟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產品鏈完整,產業結構合理,是全世界最大的氟化工園區。
目前,氟化工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我國制造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以浙江巨化、中化藍天、浙江三美、上海三愛富、山東東岳、多氟多化工、江蘇梅蘭、等為主的骨干企業近20多家。
未來,氟化工行業將繼續調整產業結構,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加強氟材料的應用研究,拓寬氟材料的應用領域,提高企業的安全環保水平,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競爭力,實現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